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专著 >> 正文
天府文化研究院编写系列专著提要
[天府文化研究院(文新学院)]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8日  来源:

一、《天府文化与成都的现代化追求》

 

本书紧密围绕“天府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历史与现实表达,做了深入生动的全面论述。既站在学术前沿,具有自成一体的学术研判,也关注现实阅读的需求,注重了可读性。其特点是:呼应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需求,萃取文献与考古资料,借鉴前人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加以提炼,对天府文化的源流和精彩呈现,做个性化的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的论述;文脉清晰、要而不烦地阐释、展示与“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特质直接关联的人物、事件,以及各类资源,帮助读者把握天府文化的代表性遗产,并举一反三,在历史和现实中感受、呵护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别样风情;面对新媒体崛起,纸质媒体受众数量严重萎缩的困难局面,通过不同于前人的谋篇布局,叙议结合、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以及简洁生动、富有文采的行文,钩沉历史、关照现实、引领未来,具有雅俗共赏的可读性、传播力。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是具有创新性的天府文化研究、表达尝试。

 

 

 

二、《天府文化研究论文集》

创新创造卷

本卷主要围绕天府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流、天府文化的物质创造以及天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题展开研究与论述。

在开篇部分,作者们指出天府文化之所以能够孕育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因为拥有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得天独厚,包括水利、环境、气候、物产、信仰、交通、移民、以及成都城名的长期延续,可以称之为“八源”。对这些因素如何保护与珍惜,是建设符合新的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保证。天府文化在传承古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融合其他文化因素,形成了有自己风格与特色的地方文化,并且孕育了当地人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论及城市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对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学者对历史上的成都与西安在城市发展路径上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发现成都从唐代末期开始超越长安,成为重要的繁荣城市。由于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的物产丰饶,成都的城市发展有着雄厚的资源基础,包括农业、丝织业、麻织业、漆器、造纸业、出版印刷业在内的一批利用本地资源和技术的产业更为成都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塑造出独特的天府物质文化。

本卷最后一个部分是讨论天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学者们认为天府文化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外部文化和世界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天府文化虽然生根于成都平原,是一种地域文化,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邻近周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着交流、荟萃、乃至转化,因而是各式各类文化的总称,是复合性概念,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地域文化。

本卷从不同的视角,但又互相关联的主题对天府文化展开研究,可以说涵盖了天府文化的主要面向和丰富内涵,极大地推动了天府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优雅时尚卷

本卷共有五个板块的内容,分别为“优雅时尚”综论、“优雅时尚”的物质呈现、“优雅时尚”的思想结晶、“优雅时尚”的艺术魅力与“优雅时尚”的生活意态。

综论部分旨在探讨天府文化“优雅时尚” 的本质内涵、精彩呈现、时代特征、及现实意义等。 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秦灭巴蜀后,在此选址设郡和营建城防,如此始有郡治所在的成都城市,拉开了优雅天府、时尚之都的历史序幕。天府文化“优雅时尚”是根植于成都精英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特质,切实温和、包容舒适、融汇古今,表现在成都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天府文化儒、释、道三教并存,展示着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成都历史上文豪将帅辈出,贯穿着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天府文化优雅情感的珍贵基因。近现代以来,成都由崇西尚洋走向趋新守旧并立,再到新旧时尚快速更迭、积极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展示出建设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创建世界文化名城的可喜成果。天府文化的“优雅时尚”是成都自古以来的人文气质,谱写了诗风雅韵、充盈着书香茶香,有蜀锦添彩、有雷琴和鸣,是天府成都在城市建设新征程中最为独特的竞争力。

物质呈现上,“优雅时尚”是影响成都城市品格、地域文化、风俗人情发展的关键因素。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向我们展示古蜀在城市建设、大众生活等方面前卫的表现,“优雅时尚”造就了成都闲适安逸、富足清雅的生活方式。诗酒文化是成都独具特色的代表,成都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先民酿造出临邛酒、郫筒酒、烧春酒等众多美酒,开启丰富多彩的诗酒生活及游赏习俗。川菜是成都麻辣生活的代表,源于清代末年的经典川菜“回锅肉”,在百余年发展中浓缩了时代的变化,成为川菜“麻辣鲜香、复合重油”的代言者。近现代以来,成都服饰风格也呈现出优雅时尚的地域特色。服饰潮流是成都时尚前沿的代表,成都在服装款式、衣料搭配、发型妆容等方面的时尚化改变,融合了历史积淀,影响着时尚潮流。丰富的、高水准的物质呈现,揭示出成都作为时尚之都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也表明“优雅时尚”是成都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思想方面,“优雅时尚”的文化特质构建了天府成都精神世界的繁荣与雅丽。促进思想的创新,西汉时扬雄提出“道德仁义礼”五德学说,将道家的“道德”与儒家的“仁义礼”结合,虚实相生、体用皆该。酝酿城市独特的格局,傍水而居、水网纵横的“龟城”,选择“逐日”的“斜向”布局,优裕自然资源培养的闲适从容,共同成就专属天府成都的城市品格。接纳忠肝义胆的三国文化,蜀人陈寿撰写《三国志》,成都是全国三国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中心,武侯祠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在新发展理念下日新月异。谱写流光溢彩的文学宏篇,古今名家歌咏成都的诗词层出不穷,映射着天府的山水人文。宋代成都突出的花文化,成为陆游、范成大笔下最幽香的诗篇,天府文化中优雅时尚的历史基因,是天府成都的“乐容天下”的精神气质,对提升全球化浪潮中的城市建设、人生幸福指数,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优雅时尚”是精致的价值取向渗透于天府成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优雅时尚”成就了成都悠久绵长的书法艺术,自古以来成都涌现出众多文人书法家,成都各地镌刻保存大量名家书法作品,展现成都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卓越成就和不凡影响。雅俗共赏的川剧是中国戏曲里一种多声腔融合的地方剧种,其剧本内核之美,唱腔创作之韵,文化精髓之雅。究其根源,寻其流迹,从川剧的前世今生,剧本演员,剧场观众,可见川剧“雅”之所在。成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典文学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无限诗意,历史名人的风雅故事、诗词歌赋的优美诠释、饱含诗意的城市面貌等,都是成都优雅时尚的文化记忆。“优雅时尚”体现天府文化弥足珍贵的文化气质,也是古典文学传统的重要源泉和发展天府文化的重要内容。

“优雅时尚”是天府成都古今以来传承不息的生活意态。明代蜀王高贵的生活情趣,前瞻性的地方建设,参与音乐欣赏和创作等,呈现出天府成都高贵、自由、内敛的贵族优雅。尊经书院的众位院生推崇礼仪、吟诗品茗,是清末蜀中文人优雅生活的缩影与代表。天府成都秀美宜居的地理环境,奠定了这份清雅闲适的生活步调,也为茶馆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基础。广泛分布的成都茶馆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的著名人文景观。茶馆具有交流信息、传播文化等功能,茶馆内的市井艺术是“优雅时尚”文化类型的主要分支,展现出普通大众活色生香的优雅气质。“优雅时尚”提升了从精英到大众各色人群的生活品质,为天府文化与时俱进的诗意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支撑。

 

乐观包容卷

本卷主要围绕乐观包容的气质养成、魅力呈现,与城市建设、社会文化以及现代传播展开阐述与研究。

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的气质养成受到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秦灭巴蜀以来,历代多次大规模移民入川,促成了天府成都五方杂厝的族群结构、和谐互动的格局,以及天府文化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质。天府文化是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并重的特色地域文化,“优越秀冠”的天府农耕文明是成都乐观包容人文性格的有力支撑。这方沃土培育了诸如李白、苏轼、薛涛、李焘、魏了翁、刘沅等天府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身上体现了浓厚的乐观包容精神,如苏轼思想的包容性、丰富性,其人生态度的乐观豁达,就是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精神的生动诠释。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弘扬天府文化的当下,对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城市建设宏伟蓝图的重要举措。

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成都流播均衡的儒释道文化、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及多元思想融汇的大格局。四川是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汉代崖墓中的石刻佛像等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实物资料,佛教在蜀地与道教、儒教交融,展现了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的精神。天府禅学阐释经典奥义时体现的乐观包容精神,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皆具有重要意义。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精神也受到道家美学的影响,诗意化栖居、市民化休闲、生成化创造,是道家美学思想影响下乐观包容的生活意态的切实呈现。乐观包容也是儒家倡导的人生修为,沉吟浣花溪畔的杜甫描绘蜀地山川、民生百态,其清狂野逸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精神的突出体现。他在此创作的诗歌,是对天府文化的杰出贡献,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的精神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及丰富的创意资源。自古以来,随着天府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融,乐观包容特质在历史和现实中发展演绎,对天府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有着重要作用。隋、唐、宋时期,朝廷在蜀地采取乐观包容、行之有效的策略,注重刚柔相济、兴利除弊,使得地方秩序井然,城市发展迅速。至明朝,蜀府以乐观包容之心,在坚实的文化基础与雄厚的财力支撑下,在经营都江堰、保一方安定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精神熔铸于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等之中,形成了圆融和谐、生机蓬勃的社会文化形态。天府成都处于西南边陲,经历数次大规模移民迁徙,这些移民活动不仅促进了巴蜀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而且推动了成都和谐包容、乐观自信、开拓创新等文化特征的形成。成都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有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其乐观包容精神使得丰富多元的文化在此地共同发展,如客家山歌文化就为天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学术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常璩所撰《华阳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宋代蜀人张从祖撰、李心传续编的《总类国朝会要》是宋代官修会要中纪事时间最长、总卷数最多的,是进行宋代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天府文化包容精神的杰出产物。

乐观包容的文化精神贯穿于天府历史文化整个发展过程,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与呈现方式。在“西学东渐”浪潮中,廖平是天府文化包容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以乐观包容的精神来扩大儒家经典的包容性,拓展经典的适用范围,以探索适合当时中国发展的思想道路。改革开放后,天府成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蓉城的大街小巷都在经历着古今大换脸,沉淀于其中的城市韵味与千里之外的台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文化的自信、对土地的关怀、对人的热情,是成都与台南这两座城市乐观包容精神的遥相呼应。如今,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环境,天府文化的乐观包容精神依然通过基础建设、精神特质、生活美学等得到表达。推动天府文化乐观包容精神的创新发展,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成都的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助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友善公益卷

本卷阐释了友善公益的实质内涵,梳理分析了友善公益的历史呈现,通过名人事例体现出友善公益精神,并对友善公益的当代表达做了探讨,最后是对天府文化的综论。

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的实质内涵与成都历史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物产富饶的天府之国,因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融、移民文化的浸润、交通枢纽的通达、各个民族的融和,孕育出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的特质。自汉代以来,成都涌现出大批文化世家、文人儒士,他们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秉持友善公益的文化精神,无论是从政还是撰著,无不心系天下。抗战时期成都主动欢迎中央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入川,接纳战区难民,为抗战一线提供粮食等,也是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精神的体现。如今,友善公益特质推动成都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并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动的城市风尚,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精神力量。

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精神对成都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教育普及都有一定影响,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体现出儒家“仁爱”思想的现实性和先进性;水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天然优势,“二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成都人民顺应自然环境创建出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历史上大城、少城相结合的城市结构使成都的行政商贸和谐发展;城市建设的便民化也体现了人文关怀,闪耀着友善公益精神的光辉。友善公益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入幕松潘时写下长篇纪行诗《松游小唱》,生动地展现了岷江河谷“让耕让畔”农耕文化的友善公益传统;二十世纪初,四川成立国学院,整理乡土志,收集古籍文物,刊印文献,有效保存了大量乡土文化资料,为近代蜀学研究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友善公益精神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精神是蜀人代代相传的美好品质,从古至今,成都历史上产生了无数致力于人才培养、城市发展与公益事业的仁人志士,他们恪守职责、鞠躬尽瘁,如张以成才善俗、友善公益为目标,将教育本质落实为促进人的发展及社会和谐;苏洵提出“义必有利而义和”的观点,深刻阐明了义利关系,是对义利之辨的理论性总结;杨慎博学多才,科考扬名,著书撰文,在“大礼议”中反对违背正统礼制的世宗,虽因此而被流放,却获得极高声誉,为家乡带来了荣耀,激励了家乡的文教事业,也为明蜀王推行文教政策助力颇多;多位杰出女性,尊礼至孝,友善邻里,相夫教子,培养出众多人才。成都之所以有诸多成就,与这些先贤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李冰治水,文翁化蜀,浣花夫人毁家纾难,刘沅居乡讲学,尹昌龄主持慈惠堂等,可谓友善公益禀赋在成都历史上谱写的精彩华章。

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精神推动当代成都生活美学、公共服务、城市风貌的发展。成都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美学特质,是城市生活美学的文化底色。成都生活审美传统兼具诗意人文、市井休闲、栖居空间、大爱情怀等多重向度,诗意、审美、艺术、和谐成为成都生活美学的发展方向。在友善公益精神的影响下,成都文化志愿服务逐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项目化、数字化、社区化、制度化,志愿者文化的普及与志愿服务机制的规范是成都构建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环节。友善公益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激发市民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拓展公共文化资金的募集渠道,提升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国际性,均具有重要作用。成都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持续发展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精神,挖掘友善公益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系,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人文资源。

天府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源于巴蜀文明,与成都城市文明相伴成长。从古至今,天府成都不断接纳各地移民,融会四方文化精粹。儒、释、道三家之学在此传承流布,受其滋养的天府文化源远流长,凝结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十六字内涵,彰显了成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都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都应以深刻理解天府文化为起点。本节所收录的数篇文章,涉及都江堰与天府文化的形成,天府禅学对天府文化的影响,大石崇拜与天府文化的远古记忆,扬雄方言研究与魏晋南北朝汉语方言学的发展,唐宋时期蜀州独特的文化风俗,以及川剧“五腔共和”的特色,为我们了解天府文化的源流与形成、特色与贡献提供了精彩论述,也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提出了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论题。

 

 

三、《白鹿寻踪》

成都周边有着众多天府文化特色明显的历史文化古镇,他们受到天府文化的浸润,也是天府文化形成的来源和基础,人们在这里能更贴近地了解成都传统文化、感受成都传统文化。源于此,则有了《白鹿寻踪》这本书。

本书以成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彭州白鹿镇为切入点,从白鹿古镇文化发生发展两千多年的小历史,来展现古蜀人从祖源记忆时起至今的文脉基因遗产活态传承的具象生活大历史,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谭继和、王川、陈廷湘等知名巴蜀文化专家为此书写卷首语和撰稿。

白鹿镇是古蜀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对白鹿镇的相关古代文献、地名、遗迹等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中,我们发现众多古蜀文化线索。比如古文献记载的蜀地桃花源“小成都”就在这里,古蜀太子在亡国前选择退守白鹿顶体现此山的重要象征意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设立漓沅治也有深厚的古蜀渊源,全世界只有阿尔卑斯山和这里才有的地质奇观飞来峰下溶洞里发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轨迹和刻在石壁上的“巴蜀图语”,这里还曾是属于“湔氐道”的管辖范围,有大隋山、中隋山、漓沅等与古蜀历史文化相关的地名,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寻那段遥远、尘封的历史提供了很多线索和证据。而且,从各种证据中可以证明,远古时代,蜀族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历尽艰辛,从汶川翻越陡峻艰险的安乡山(今九顶山),往下走,来到九顶山南面较为开阔的彭州海窝子这一带的高台地区生活,最终远离了战争,在此安家立国,找到了他们的桃花源。

白鹿镇也是一个典型的天府文化小镇。从翻越陡峭山壁的古蜀人开始,这里的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胆识,像朱清时先生就是白鹿人敢于突破创新的例子。由于这里是古蜀祖庭,蜀人对故土眷念的传统几千年来影响着这里的人,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白鹿人肖光前与余切、杨白鹿等人一起打响彭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枪,为保路运动奠定基础。在白鹿顶度过美好童年的外国友人伊莎白柯鲁克,一直将成都、白鹿顶视为第二故乡,对中国和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儒、释、道三教均衡流播,却又成为近代法国天主教传教和培养神职人员的基地。历经多元宗教的文化濡染和多次移民的融合淬化,平凡的白鹿人心中有大爱,有和谐包容的信念,有乐观坚韧的人生态度。5.12地震虽然震垮了全镇90%以上的房屋,但并未震垮他们强大的内心。这里还是优雅时尚的中西交汇地。古今文人们纷纷到此寻找文学创作灵感,如今的白鹿更是成都远近闻名的音乐小镇,小镇充满着艺术文化氛围。

 

 

四、合编《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

天府文化研究院参与了成都市社科联学术项目《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写工作,分别承担《书法绘画音乐篇》《方言篇》《文学篇》共14万字的编纂任务。

此部书是一部集知识性、工具性和可读性的精品之作,为广大读者查阅天府文化和成都历史文化知识提供便利。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