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嘉木 华西流风--茶道原乡的醇厚乡愁
[天府文化研究院(文新学院)]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0日  来源:

盖碗茶最先出现在成都。相传唐德宗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到四川生活后,因嫌茶碗烫手,便顺手拿起手边的木碟,将茶碗放在木碟上,又发现这样喝茶,茶碗容易倾倒,便用蜡在木碟中央,凝固一个稍大于茶碗底的蜡环,再将茶碗置于其中,起到固定作用。于是,历史上第一杯盖碗茶便由此诞生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又称“三才碗”。盖碗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茶具对于美观实用的追求迫使着盖碗茶与时俱进。如茶船的蜡环后来改为漆环,更牢实美观环底也逐渐做出各式花样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茶碗杯身的花纹、材质、烧制工艺等也翻陈出新。同时品茶风尚的改变,也增加盖碗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都人喝茶将茶盖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品茶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便会来添满新水;临时离座时,将茶盖扣置竹椅上,表示暂留位置和茶碗茶博士的斟茶技巧也成为成都茶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反手将长嘴壶放于身后,佝偻上身使壶嘴越过后背来添水,水柱临空而降,注入茶碗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正好与碗口平齐,碗外无水珠撒出堪称艺术观赏。所谓“无茶不成都”,喝茶对成都百姓早已成生活习,对于茶的喜爱体现了成都雅俗共赏的文化气质。


我国茶文化渊远流长,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秦汉时期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就已有产茶饮茶的风气。西汉王褒《僮约》记载了在买卖奴仆的契约上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四川茶文化是古代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因种茶饮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誉为我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起源之地。四川历来都是产茶胜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彭、绵、眉、邛、雅、蜀、汉七州都盛产茶叶,其中雅安蒙顶山所产的茶乃是皇家贡品蒙顶山位于邛崃山脉中段,五峰环列、状若莲花,山上常年雨水充沛,云雾缭绕,植被葱茏,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青城山与蒙顶山一样,具有水润肥沃的土壤条件和适宜的海拔高度,青城山的茶叶也盛名在外。赵朴初先生即说“青城好,一绝洞天茶。别后余香留舌本,携归清味发心花,仙茗自仙家。”《忆江南·访青城山》青城山本是道教圣地,清幽秀丽,文人墨客在此品茗吟诗,是极富味的雅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川茶由衷的喜爱,促成了他们笔下广为传诵的诗赋名篇,构成了茶文化中雅致清新、韵味深远的组成部分。

成都素有“茶馆冠天下“之称,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已成为成都一大景观。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即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成都茶馆最能体现成都人从容闲适的生活,成都茶馆亦雅亦俗,伴随着茶馆的发展,茶馆标配竹椅子、盖碗茶、长嘴壶至今大多没有改变,但茶馆中的各式交易却丰富了许多,很长一段时间中,茶馆中充斥着各类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卖报的、采耳的、按摩的、修脚的、擦鞋的、卖瓜果零食的,热闹生动的茶馆中成为了市民休闲生活的缩影。茶馆中掺茶送水的人也有专门称呼叫幺师或茶博士。“泡茶馆”、“吃闲茶”是成都人在茶馆中过日子的方式,泡茶馆的人可以搓麻将、谈生意、晒太阳,邀三五好友去茶馆喝茶,已经成为多数成都市民生活的习惯。茶馆文化是成都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鹤鸣茶馆

在成都人民公园内有一个享誉盛名的老茶馆——鹤鸣茶社。鹤鸣茶社是成都最老的传统茶馆之一,迄今已近百岁,作为2012年成都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对象之一,鹤鸣茶社的川西风格建筑每一处都让人感受着传统老成都的味道。此外,鹤鸣茶社也记录着老成都的过往。解放前,鹤鸣茶客大都是学校教职员工和公务人员。鹤鸣茶社堪称当初公教人员求职谋生的“交易市场”,每年农历六月和腊月假期中,公教人员都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和就业的竞争,他们每日到鹤鸣茶社等聘书。老成都人戏称此事为“六腊战争”对成都来说,鹤鸣茶社对保存和延着者茶文化,对了解成都近现代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悦来茶馆

悦来茶馆位于华兴正街,始建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这里有梨园祖师李隆基的庙宇,近代川剧史上最重要的演出团体“三庆会”曾在此萌芽,新中国成立后悦来茶馆多次修缮、改道开门。郭沫若在其《反正前后》一文中写道:“成都最首出的新式茶园,名悦来茶园,是采取官商合办的有限公司制度,那儿唱的川剧是所谓‘改良’川戏。”几乎每一代著名的川剧艺术家、不少戏曲界梅花奖获得者、民间戏曲艺人都曾在此演出,李伯清先生就在此讲评书,悦来茶馆被西南票友们亲切地称为“戏窝子”“根据地”“文化地标”。

观音阁老茶馆

老茶馆位于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距离成都市区二十多公里,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叫观音阁茶馆。是成都仅存不多且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老茶馆,它至今仍然还保留着完好的百年老茶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再现了这个老店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老茶馆的房子是川西老式的穿斗房,屋内的墙壁有的已露出斑驳的竹篱笆,狭小的天井灰色的老虎灶,三百多平米的堂子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中间通道是凸凹不平的泥地桌椅板凳也发着油光,留着对旧时光的痕迹。特别是老茶馆四壁的主席画像、主席语录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沉淀,这是老茶馆的人文价值。


名人与茶馆


李劼人与茶馆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曾任成都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在李劼人三部曲中,描写了若干辛亥革命前后天回镇中茶馆的景象,是了解当时茶馆文化的重要资料。


流沙河与茶馆

      流沙河(1931-2019),本名余勋坦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1949年秋,入四川大学农化系,立志从文。1950年《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先任创作员,后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2019年11月,在成都因病去世。流沙河先生喜欢泡茶馆,曾在住文联大院时,每周就去大慈寺茶馆,搬家后就去府南河边均隆街上的茶馆据说,流沙河先生曾说再穷也要吃茶,不吃茶就不是蜀人了。可见,对吃茶的喜爱。


三毛与茶馆

三毛(1943-1991),原名陈平,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出生在四川重庆,大部分时间生活于中国台湾。幼年时期就充满了对书本的热爱。初中阶段曾休学在家,在父母教导下熟读古今诗词、中外名著,为之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于1976年5曰出版,五年后,他的《万水千山走遍》在国内写成。之后,便不断有作品产生,都深受读者喜爱。她敏锐的感触、生动又平和的文风,随行而通透的性格,致使她的文字给人慰藉和温暖的力量。1990年秋天,经历过失去挚爱十一年后,她来到了成都。照片中,她翘着腿坐在竹椅上,摆着龙门阵,品尝着盖碗茶的芳香,虽面容疲惫,却依然笑的爽朗明媚。





(微信扫描分享)